?自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创建活动开展以来,万安县枧头镇积极探索基层政务公开新方式新路径,不断提升服务标准、扩大服务半径、拓展服务深度,以“三高三连三融合”高标准打造基层政务公开样板乡镇,切实推动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、规范化工作向村组延伸,奋勇争先打造全面深化政务公开的“排头兵”。
优先尝试“探路子”,以“三高”打通服务“大动脉”
一是坚持高起点谋划。镇党委、政府把创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,精心制定了《枧头镇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“十县百乡”建设方案》,按照“重综合、强辐射、重特色、强覆盖”工作思路,在总结前期经验、借鉴外地先进做法的基础上,充分整合资金、资源、部门人员对镇便民服务中心进行提档升级,配强配齐基层政务公开专员,梳理基层政务公开事项,进一步方便企业、群众了解当前惠农惠企惠民政策,提高办事效率。
二是坚持高标准打造。按照有阵地、有人员、有制度、有清单、有设施“五有”要求,充分整合资源,合理布局政务公开专区,坚持“专区姓专,高效便民”的原则,设置人工服务区、资料阅览区、信息查阅区、依申请公开受理区、政务公开宣传区、政务服务休闲区、利企便民政策查询区等集信息公开、服务展示、查阅办理于一体政务公开八区,将政务公开与政务服务深度融合,进一步提高公众参与度,让办事群众享受到“一站式、一体化”的政务公开服务。
三是坚持高质量服务。以《基层政务公开事项标准目录》为指引,全面落实“应公开尽公开”要求,将公开理念贯穿基层服务全流程,推动基层服务主动化、前置化、下沉化,设置意见征求箱,制作便民服务明白卡,建立基层民主议事机制,并将政务公开专区打造成为政策信息集聚地,提供指尖查询、手边查阅、座上观看、一站办理的“体验式”公开服务,有效为群众提供“看得到、易获取、用得上”的服务,保障政策在基层落地见效。
拓宽渠道“搭台子”,以“三连”畅通服务“微循环
一是拓展线上公开广度,筑牢干群“连心云”。全力聚焦模式创新,高位拓宽公开渠道,积极打造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,配备专人负责常态化信息发布,搭建高效、智能、亲民的政务云平台。2022年通过“枧头镇政府信息公开”网站主动公开各类政府信息113条,在“我爱枧头”公众号上发布工作动态及政策信息36篇,访问量累计近1万人次,充分向社会展示工作成效、晾晒账目,切实增强了群众对基层政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,让村务更透明、群众更明白、干部更清白。
二是提升线下公开精度,打造干群“连心室”。全面梳理汇编了《万安县枧头镇基层政务公开标准目录》,对26个领域基层政务公开目录进行细化调整,做到动态调整。同时梳理出107项乡镇可网办事项、62项自助服务终端可自助办理事项、60项村级可办事项,并依托镇便民服务大厅,按照“五有八区”标准打造出特色鲜明、功能完备、智能高效的政务公开线下专区,以14个村居“党群服务中心”为触角,在党群服务中心设置“三务”公开栏,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及时公开村组党务、居务、财务明细等信息,便于村民查阅和监督,实现基层政务公开向塆组延伸。
三是延伸基层服务深度,创新干群“连心会”。密切聚焦热点难点,高效解决群众期盼问题,通过“干部夜访”、“村民说事室”等载体,动员镇村两级干部深入田间地头、村组屋场,讲政策、听民意、办实事、解难题。今年以来,共计受理办件8000余件,现场办结率、群众满意率均为100%,形成问题清单25条,制定整改措施41条,实现办事群众最多跑一次,困难群众一次不跑。
?
创新服务“唱曲子”,以“融合”疏通服务“中梗阻”
一是政务公开与政务服务融合,提升为民服务的“温度”。以服务为落脚点,研究落实标准化清单与政务服务的有机结合路径,将政务公开贯穿政务服务全过程,有效整合村镇规划、劳动保障、农村合作医疗、户籍业务等服务,加强窗口人员业务培训,对涉及多部门事项推行“一门式”“一窗式”政务服务,进一步精简办事环节、规范业务流程、明确一次性告知事项,创新推出“帮代办”服务,形成了“一门、一窗、一网”服务新格局。
二是政务公开与优化环境融合,提高惠企纾困的“精度”。结合“干部夜访”实践活动,镇村党员干部以代办员身份上门收集和梳理企业合理诉求,推出“手把手全程代办”“肩并肩专业陪跑”“面对面沟通会商”等服务举措,并通过“线上+线下”宣传,对奖补范围、标准及申报程序等企业关心的重点问题进行释疑解惑,让各项惠企政策奖补范围、申报流程透明化,让政策更通俗易懂,更能满足各类群体需要。
三是政务公开和社会治理融合,拓展信息公开的“广度”。以完备的基层治理网格化为依托,将基层社会治理服务平台与政务服务中心、指挥调度中心、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进行资源整合,发挥微网格员、机关党员干部与群众的联系制度,将政务公开建立在网格上,做好主动公开“传话筒”和解决问题“贴心人”;并通过村村响“大喇叭”和“我爱枧头”公众号等,将镇党委、政府的决策、过程等公开情况延伸了村组“微网格”,推动信息公开从“供给导向”向“求导向”转变,推进政府信息内容形式创新化、丰富化、多元化。已开设“红色讲堂”“红色文化进校园”、“红色家风进人家”等活动70余场次,覆盖13个行政村,受众达2500余人次。